杭州垃圾分类走过19年 记者多路探访情况究竟如何? -凯时和尊龙凯时

 二维码 560
来源:杭州网

就在今年的6月份,海底捞绍兴路店因为垃圾分类不规范,险些被“垃圾拒运”。好在整改及时,经过复查,基本过关。

  这段时间,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,持续引发热议。

  2010年3月,杭州大力推广垃圾分类,首先在37个生活小区开展分类,进而推进至全市。其实早在2000年6月,杭州就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。

  从确定试点城市到如今,杭州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了19年。垃圾分类这道题,杭州究竟做得怎么样?

  6月11日,记者随机走访了钱塘新区滟澜山小区、上城区滨江新苑小区、拱墅区莫干新村等多个居民小区,看看居民的垃圾分类现状。

  走访中,记者发现各个小区里都能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分类垃圾桶。

  其中,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黄色的其他垃圾桶较为常见,基本上小区里每幢单元楼附近都会配备两到三对。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和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数量相对少一点,一般配备一两组。

  在滨江新苑某单元楼门口的垃圾桶摆放区里,记者打开了一对绿色和黄色的垃圾桶。

  虽然两个垃圾桶上清楚地标注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,但两个垃圾桶里的垃圾基本没有分别:厨余垃圾桶里有不少食品包装盒、香烟盒等,其他垃圾桶里也能找到菜叶、食物残渣的踪影。

 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红色和蓝色垃圾桶上。“虽然红、蓝垃圾桶的利用率相对少,但住在附近的居民图方便,有时也会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倒在这两个垃圾桶里。”下沙滟澜社区负责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说。

  既然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都配备到位了,难道是居民们对垃圾分类不了解?答案显然不是。

  在滨江新苑小区的一处垃圾桶边,记者遇到一名前来扔垃圾的大伯。“垃圾分类嘛,肯定晓得的,你看我这不就是来扔厨余垃圾的嘛。”大伯手里拎着一个浅绿色的垃圾袋,垃圾袋上写着“厨余垃圾”。

  透过垃圾袋,记者隐约看到里面装的不全是厨余垃圾,还有一些牛奶包装盒、蔬菜包装袋等其他垃圾。大伯尴尬地笑了,忙解释说:“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全在这里了,把这个再分类太麻烦了。”

  在莫干新村,姑娘小珏对垃圾分类也有同样的困扰。“我知道食物残渣属于易腐垃圾,但我常常点外卖,吃完外卖习惯性把残渣连带饭盒一起扔到厨余垃圾袋。”在走访中,记者也看到,外卖餐具是厨余垃圾桶里最容易分类错误的垃圾之一。

  走访中,记者了解到,其实近两年杭城的垃圾分类宣传是有成效的,大多数被采访的居民都表示知道垃圾分类,也都愿意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。但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,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垃圾分类。

“我也想把垃圾分类做到位,但是没那么多时间。玻璃瓶、旧电池,乱扔也不好,但收废品的不收。”

  “我们小区的垃圾,大家都是混倒在一起的,我分类真的有用吗,垃圾混在一起还能循环利用吗?”

  类似的想法和抱怨,很多杭州市民都有过。

  垃圾分类遇到的尴尬是:复杂的垃圾分类老百姓接受不了;因为分类不到位,资源循环再利用也玩不转。

  有没有什么方法,能把垃圾分类做到位?6月11日,记者兵分三路,走访了杭州各大城区,找到不少高招、妙招。

  没有垃圾桶,垃圾不落地

这里大多是平房,200多户居民很多都住了几十年。

  在一扇大门口,徐师傅停了车。门口放着两袋垃圾,他并没有直接扔进垃圾桶,而是戴上手套,打开垃圾袋,在里面翻着,看到塑料制品,放进“其他垃圾”那只桶,冷饭残羹都倒进了“易腐垃圾”那只桶。

  “现在啊,垃圾不落地了,但是居民的垃圾分类还没有那么仔细,我们都要掏出来再挑挑拣拣的。”徐师傅说。

  小营巷的环卫工都练就了“眼观六路”的本领。三轮车车速不快,徐师傅观察着道路,只要看到垃圾袋,就会停车。

  记者跟着徐师傅绕了一圈,发现小区里竟然没有一只垃圾桶。

  中午一个小时,算是“加班”。一般来说,每天早上6:30-8:30,晚上6:30-8:30,社区里的环卫小车就会定时收垃圾。徐师傅说,他从2010年开始就这么干了。

  2010年,杭州开始实施垃圾分类,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“垃圾不落地”试点。

  那时候,小营巷里还有垃圾房。“每天垃圾都要堆到垃圾房门口,也有些居民习惯随意堆在门前墙边,天一热臭气熏天不说,苍蝇到处飞,环境真的很差,每天环卫工都要清扫好几遍。周围临街的商铺还会到这里偷倒垃圾,我们就想着试行垃圾不落地,让居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做些改变。”小营巷社区卫生委员朱凌翔说。

  虽然试行“垃圾不落地”之前,社工专门上门对每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,支持率高达85%以上,但是想让居民改变一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,尤其是社区老年人比例超过6成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。

  但是,很难也要改变。社工们不断上门宣传,手把手地教,不厌其烦,尽可能让大家都能形成习惯。

  将近10年的蜕变,成效如何?

  “因为垃圾分类了,我们看到一个更好的环境。”社区居民孙大妈说。

  另一位居民金大伯也表示,这是环保意识的培养。“我64岁,年纪不算大,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,做起来还是有点难度,我就教他们,也希望他们改变。”

  朱凌翔说,现在大部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增强了,也会定时定点地投放垃圾。还有小部分人,他们的工作还在继续。

 每个垃圾投放点有“桶长”

  江干区九堡街道兴安社区圣奥领寓小区共711户,总人口2300余人,其中外来人口约1500人,日均垃圾量在8吨左右。

  2018年3月,小区率先试点“桶长制”分类模式。确保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有一名责任桶长。

  由“桶长”负责上门入户指导分类、定点值守检查评分、巡检溯源纠错指导,从源头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和投放率。

  截至目前,小区从原来的不分类到现在取得了居民参与率100%,分类准确率90%,投放正确率95%的好成绩。同时引入就地餐厨垃圾处理机,日减量成效40%左右。

  物业把关居民“垃圾分类”

  太阳国际小区共有住户1312户,沿街商户30家。

  2018年4月起,太阳国际小区铭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,通过设施提升、现场指导等方式,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60%以上,并辅以物业分拣,做到可回收物零废弃,易腐垃圾能分尽分,垃圾减量超过30%。

  (原标题《钱报记者多路探访,情况究竟如何》《垃圾分类的难题,各小区有哪些高招》,记者 谢春晖 施雯 杨茜 孙晶晶 通讯员 陈道亮 金琰 王芹。编辑:王佳)


网站地图